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475dc594ac0146dc86066a11451c04f5
7月19日,廣西大學橋梁調研團赴柳州市、來賓市實地參觀調研鄭皆連院士主持設計建造的馬灘紅水河特大橋、來賓紅水河大橋、柳州河東大橋,了解橋梁歷史、運營維護情況以及橋梁對當地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感受院士家國情懷,傳承并弘揚鄭皆連院士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

(調研團隊在馬灘紅水河特大橋合影 黃媛華攝)
馬灘紅水河特大橋:促進廣西區內經濟發展的“網紅”橋
據介紹,馬灘紅水河特大橋位于廣西來賓市繞城路段,是柳南高速改擴建項目的控制性工程,于2018年12月5日建成通車并投入使用。主橋為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主橋跨徑336米,柳州岸引橋為5*30連續箱梁橋,南寧岸引橋為2*30連續箱梁橋,全橋共長553米,屬于特大橋。

(馬灘紅水河特大橋全景 尹昆 喬梁雨欣攝)
在馬灘紅水河特大橋上,管養單位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柳州高速公路運營有限公司來賓分公司養護站副站長藍陸杰向調研團講述了橋的歷史、構造,并著重介紹了橋的管養維護方法,注意事項以及資金、人力、科技投入。
據介紹,管養單位主要根據《公路橋涵養護規范》等相關文件要求,每天對該橋進行日常巡查,主要檢查橋梁是否有明顯缺損和異常情況,同時每月對該橋進行一次經常檢查。與一般拱橋不同,對于鋼管混凝土拱橋,除了檢查常規構件、設施是否完好之外,經常性檢查中會重點檢查吊桿結構錨固區的密封設施是否完好,有無積水或滲水痕跡。
2022年,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擬投入572萬元對該橋安裝、升級橋梁健康監測系統,該系統建成后,可實時監測結構變形、應變應力等方面,同時也對橋梁結構狀態進行預警。通過科技手段的加持,為橋梁養護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這座橋連通廣西北部灣經濟開發區,對接東盟經濟圈,加深首府南寧與柳州、桂林等城市商業往來。”藍陸杰介紹道。除此之外,馬灘紅水河特大橋的建成還解決了原柳州,南寧高速節假日擁堵情況,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出行需求。“目前該橋日平均交通量為11414輛車。該橋建成后,當地也有較多群眾到橋外安全區域參觀此橋,使得馬灘紅水河特大橋也成了當地的一座‘網紅’橋。”
來賓大橋:一代人心中的“來賓一橋”
當日下午,調研團緊接著來到來賓大橋,“修了橋以后,出行就便利多了。”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市民紛紛提到了這一點。據介紹,來賓大橋于1978年建成通車,成為一代來賓人心目出行便利的重要地標,直到2008年來賓市才迎來第二座橋梁的建成。
1977年動工的來賓大橋,是廣西第一座大跨徑預制組裝封閉式薄壁箱型拱橋,全長377.56米,寬14米,高35米,主孔跨徑105米,該橋亦是全國最大跨徑的鋼筋混凝土封閉式薄壁組合箱型拱橋。

(橫跨來賓東部西部的來賓大橋 靳雅茹攝)
來賓大橋連接了來賓東西城區,住在紅水河西岸的覃先生提到“修橋之后,我們從西岸至東岸的出行時間由原來的30分鐘縮短為現在的10分鐘。”覃先生一直見證著這座橋帶給人們生活的變化,從原來到達對岸需要竹筏或者繞路到現在的一橋直達,65歲的覃先生感慨頗多,“感謝橋梁工作者們的辛勤付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美好。”
柳州河東大橋:與柳州工業發展并行
柳州河東大橋,又名“柳州二橋”,東接東環大道,西接勝利東路,于1984年5月竣工,是柳州市區第三座跨江大橋,第二座跨江公路大橋。
河東大橋是廣西首座采用頂推法施工的橋梁,同時還是當時國內采用一聯多點頂推法施工頂推最長、重量最重(9655噸)的橋梁,曾先后榮獲國家優秀設計銀質獎、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廣西優秀設計一等獎、廣西優質工程一等獎及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
“以前沒有橋的時候我們很難到對岸,游到對岸需要30分鐘左右。”59歲的張先生回憶道,在80年代,當時20多歲的他會選擇游泳或乘坐漁船的方式過河。河東大橋把柳北工業區與河東開發區連為整體,促進了柳江東西的經濟發展,隨處可見的大樓拔地而起,曾經的農村已經毫無蹤影。“現在過河方便多啦。”市民感慨道,“這邊沒有魚就去對面咯。”

(調研團隊采訪柳州市政設施維護管理處副科長梁彧 靳雅茹攝)
柳州河東大橋已經建成38年,對于大橋的養護是柳州市政設施維護管理處的重要工作內容。副科長梁彧介紹道,柳州市政設施維護管理處每天會派巡視組對跨江大橋進行檢查,檢查完后會根據相關標準對橋梁相關數據進行檢測。“河東大橋的主要養護工作是監測并保障橋面系的完整性以及橋梁結構、外觀等發現存在裂縫后加以修復。”
柳州的市民同樣展現了自己對于城市建設的熱情,梁彧提到,政府的市民熱線經常會接到群眾的來電,告訴政府相關人員大橋的橋面破損,扶梯損壞等問題。接到電話后,維護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就會及時處理相關問題。
河東大橋見證著柳州這座工業城市的發展,伴隨著一代人從青年到暮年,車輛人群無數次穿行過的河東大橋,在柳州人的心中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存在。